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首页 > 正文

立足“三态”创新电视理论宣传

发布于:2018-06-04 11:37 来源: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字号:T | T

  立足“三态”创新电视理论宣传

  ——《社会主义“有点潮”》节目创作启示

  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人民网、湖南教育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社会主义“有点潮”》节目以献礼党的十九大为初衷,能在众多十九大主题宣传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股新潮,风行台、网、报、微、端,并在十九大新闻中心大厅播映,得益于节目立足“时态”“样态”和“语态”对电视理论宣传进行的创新。

  把握时态,唱响时代主旋律

  何谓“时态”?就是要深入把握当下的时代背景,研究国情;要深刻领会当下的时代主题,研究国是;要准确了解当下大众的思想困惑,研究民意。《社会主义“有点潮”》在主题上紧跟时代背景和发展主题,深刻把握了“时态”,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内容上凸显时代性、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 节目紧扣当代中国的根本道路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社会主义“有点潮”》立足社会主义这个我国最大的国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500年6个时间段的划分为依据,共分6集。节目第1集至第3集,系统讲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历程和标志性理论成果。让我们每一个身处社会主义这个伟大时代的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历史必然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曲折、经验教训及其根源有了根本性的了解。

  节目聚焦当代中国的鲜明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社会主义“有点潮”》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节目第四集至第六集,从建党、建军、建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节目全景式讲述了社会主义从西方来到东方,在中国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开辟了根本路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浓墨重彩地书写社会主义的新篇,让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节目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思想理论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社会主义“有点潮”》以思想引领、释疑解惑为出发点,节目系统讲述了社会主义50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讲到了很多人关注但很少有人来讲的一些话题;讲清了很多人关注但很少有人讲清楚的现实问题;回答了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尤其是我们在创作中面向高校大学生,广泛征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困惑,专门设置现场互动提问环节进行辨析,引发他们的共鸣与思考,让他们清醒地认知真理与谬误、理想与追求、前进与挫折。这些很好地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群体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解决了一些具体的思想认识问题。

  研究样态,将有意义的事情做到有意思

  用电视手段进行理论宣传,我们感到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有效地大众化表达,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内容为王,样态创新。《社会主义“有点潮”》节目以社会主义之名,聚思想文化之力,决心打造一个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思想又有活力的“潮”节目,这需要解决节目形式如何服务节目内容的问题。

  在内容设计上,采用小问题切入大主题。六集节目分别用6个代表性的小问题形象切入,以重大标志性的人物和事件为线索,在内容上做到了“大”与“小”的有机统一,碎片化解读和一条主线贯通的有机统一。节目没有长篇的理论阐述,而是对内容的掰开再造,从每集节目的名称到节目的内容设计,都是以问题为导向,引人入胜。

  在呈现形式上,采用全息舞台加近似脱口秀的节目形式。当前理论节目的模式都比较单一,节目的呈现必须考虑观众“喜新厌旧”的心理。《社会主义“有点潮”》首先从舞台呈现着手,将全息技术引入到理论节目,现场运用了4次全息投影,共有近10分钟。从全息舞台设计到全息对话的设计,力求营造“穿越”感、“现场”感、“带入”感、“真实”感,让观众看到一个逼真的水手、一个因马克思去世而悲痛的恩格斯与主持人对话的现场,模拟再现托马斯在临刑前与朋友诺福克对话的场景等等。这种穿越时空、真情实感的对话,让观众身临其境,可触可感。节目之所以称之为近似脱口秀形式,是因为脱口秀是大家熟悉并喜爱的一种形式,而《社会主义“有点潮”》嘉宾们需要根据主持人按照节目录制台本设计的内容来“秀”,他们在“秀”的同时,必须以内容为王,这种形式使节目做到了既有思想性又有可看性。 在后期制作上,采用多种电视元素,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后期制作除了对内容剪辑的把握之外,重点要根据节目内容采用各种合适的电视表现手法,做到有丰富的画面表现力、能营造观众的兴奋点、展现节目的整体美,这样才能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社会主义“有点潮”》的后期制作颇具匠心,也很走心,共制作了花字245个,平均不到一分钟就出现一次,动画211个,平均1.13分钟就出现一次,短片15个;运用历史资料29次,影视资料22次,音效179次等等。这些元素的运用让节目的呈现更加丰富,也为传播效果提供了保障。

  创新语态,做到有思想有情怀

  《社会主义“有点潮”》作为一档语言类理论节目,除了有思想还得有情怀。嘉宾有了思想与情怀,观众才有共鸣,才有思考,才有感动,才有精彩。节目必须考虑谁来说,怎么说的问题。

  在嘉宾人设上,选择的是老、中、青三代相结合。张国祚主任是老一代资深理论专家,陈培永教授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大学教授,蓝茵茵博士、杨蕾博士是具有颜值担当的女教师、理论新秀,主持人梅冬的关键词是“熟男”,具有年代情怀。这种人员结构的优势是,他们年龄不是一个层次,知识结构不是一个层次,生活经历不是一个层次,不同结构的嘉宾聚集在一起,他们的思考、见解和观点不一样,话语体系不一样,各自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他们之间的对话就会“有料”“有货”,这样的人设定位让大家听起来会觉得给力、来劲、过瘾。

  在话语体系上,具有情怀的故事化表达。嘉宾们对一些理论问题的解读,没有说教,没有灌输,大都用事实说话,用故事说理。为了讲好故事,他们大都很好地结合了自己的工作经历、生活经历和自身感受,合情合理地表达,既具有理论亲和力又具有情感亲近性,让观众感同身受,引发共鸣,在情感认同中让人信服,自然增添了节目的魅力。

  在讲述风格上,做到轻松活泼。主持人和嘉宾的内容讲述,力求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其中有很多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增添了节目的趣味性。节目中使用一批“时代新语”,如“细思极恐”“富二代”“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等这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网络流行词语,凸显与青年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同时,嘉宾们还注重把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融入日常生活话语,使马克思主义从“世界意义”走向人民的“生活世界”,这些大众化、生活化的讲述让人觉得轻松、愉悦、有趣。

  《社会主义“有点潮”》的节目价值就在于为重大政治主题理论宣传的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提供了一个案例,丰富了电视理论宣传的节目样式,在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做了有益尝试。此节目已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例会上向全国同行作了个案分享。

  (作者:尹开源 赵超军 编辑:易灵巧)

编辑:曹炜阳梓

协会简介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是全省性的广播电视行业组织,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和联系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业务主管单位为湖南广播电视台。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