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首页 > 正文

小人物 大主题——《让梦想开花》创作心得体会

发布于:2013-05-21 18:13 来源:金鹰网 字号:T | T

  杨艳容 李亮

  这本是一个命题。

  我们却将其砺练成一次专题创优的机会。

  2012年,在邵阳市希望工程实施20周年之际,共青团邵阳市委决定摄制一部电视专题片,在全社会开展大型劝募行动,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圆上学梦。在接到摄制任务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篇之前所做的希望工程电视专题片文稿。与其说是电视专题片文稿,倒不如说是工作总结更为恰当。整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对我市希望工程二十年来的举措和亮点进行了洋洋洒洒的阐述。问希望工程办的同志:这样的作品,效果怎么样?回答是:打动不了人心,也起不到劝募的作用,所以要推倒重来。

  如何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我们思索了很久。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一句名言:两个人各自拿着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这是一个既浅显易懂又含义丰富的深邃哲理,也就是说:换苹果容易而换思想难,换苹果无所增加而换思想各得其倍。

  思想交换,催生创作思路。

  从1993年到2012年,邵阳市希望工程已经实施了20周年。20年的光阴,足以让一个婴儿成长为青年;20年的光阴,足以让一项事业从诞生到发展再到结束。在这个过程中,一共有多少人得到了捐助?受助者的命运如何?目前我市还有多少学生和学校需要捐助?资金缺口有多大?这些,都需要我们一一考量,通过纷繁芜杂的材料寻找突破口。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小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四五十元的书杂费而失学。资助贫困农村孩子上学的“希望工程”也因此破土而出。2005年,我国政府开始在农村地区全面实施“两免一补”,并逐步向城市拓展,希望工程最初要让农村穷孩子读得起书的愿望完全实现。尽管后来希望工程的捐助模式和对象发生了变化,但有一点却始终没有改变:希望工程是一个给人希望、给人梦想的社会公益活动。如果我们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创作,作品肯定是单一、枯燥而又乏味的。

  为了另辟蹊径,出新出彩,我们决定摒弃陈述希望工程的恢宏历史,创新讲述方法,从四个层面进行阐述:即我市贫困地区的学校现状和需求,希望工程改变贫困学子的命运,希望工程受助者的爱心接力,希望工程20年来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这样一来,整个专题片犹如“章回体”:四个章节独立成篇,但又承上启下,有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

  谋篇布局之后,是如何表现的问题。

  手握铅笔头、蓬乱的头发下面是一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影像瞬间。这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曾经感动了无数人,也有力地推动了希望工程的深入开展。所以,人始终是一切艺术活动的主体,只有当故事的落脚点落在人身上时,节目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观众才能通过那些人物的命运来理解新闻的主题。于是,我们决定把“人”作为这部作品的着眼点,用具体的人物来报道抽象的主题,说明新闻的意义。

  接下来,人物选取成为关键性的一步。

  为了实现“小人物 大主题”,我们精心选择了与事件有着直接关联的三个典型人物:小学生群体、高中生莫雅俊、教师兰朝红。他们虽然普通,但是却非常有代表性,能够从三个不同的横断面,去反映希望工程这个大主题。

  2012年6月,我们来到城步儒林镇金水中心学校和大祥区面铺中心学校卫东完小。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尽管孩子们不用再为学费而发愁,但由于学校基础设施较差,师生们的工作、学习条件一直没能改善。孩子们趴在破窗户上向外看,在泛青的石板上滑“滑梯”,在破旧的楼道间嬉戏打闹,在校园的大树下歌唱……简陋的条件,简单的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这两所学校的孩子,我们通过塑造群像的方式,突出他们身上的共性特征,去展示我市贫困地区的学校现状和需求。

  在众多的受捐助者中,邵阳县下花桥镇两路村的莫雅俊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这是一位农村贫困优秀学生,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是一个很平凡的女孩,我就是想通过我的努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希望工程的资助,因为自己的勤奋努力,2012年夏天莫雅俊考上了清华大学。在真实记录莫雅俊生活的同时,为了拓展艺术想象空间,我们还特地拍摄了墙上的奖状、跳跃的火焰、鲜红的果实等多种画面,力图把叙述性的语言与意象性的画面组合在一起,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看到了希望工程让梦想开花、结果的过程……

  兰朝红,希望工程的受惠者和施行者,十八大党代表。此前,她接受过很多媒体的采访。不幸的童年、贫困的家庭、艰难的求学经历,一次次的讲述,让人物的心灵伤口一次次被撕开。看到不太愿意面对镜头的兰朝红,我们突然意识到,过多地描述对方的不幸过往,并对此津津乐道,或者将主要笔墨花在她个人在生活中是如何毅然决然地舍弃,塑造“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形象,对采访对象来说其实也是一种负累和伤害。于是,我们决定摈弃画面加解说的传统模式,注重用纪实的手法反映人物当下的生活。这一表现手法很快得到了采访对象的认可,得到了她的积极配合。而对于人物背景,我们只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了交代,并把其中最富有特色、最有感染力的部分——得到捐助完成学业、返乡任教传递爱心这么一件事给提领出来,反映希望工程受助者的爱心传承。

  小人物,大主题。

  我们通过纪录小学生、高中生、教师的生活,讲述他们在事件中的经历、感受以及事件带给他们的影响,从而不露声色地表现“希望工程”这个大主题。而这三种典型人物形象,让我们灵感突现,决定用小标题去提示每个章节,讲述这人生的“三部曲”:“童年·心之声”:以期盼帮助的农村小学和小学生为例,展示我市贫困地区的学校现状和需求;“我的大学·梦”:以得到帮助的高中生莫雅俊为例,反映希望工程资助对象的追梦历程;“坚守·爱的接力”:以心怀感恩传递希望的教师兰朝红为例,揭示邵阳大地上希望之火生生不息。“三部曲”之后,是一个总概,即在专题片的结尾,用“20年·在一起”这样一个标题,以宏阔的时代视野,深刻阐述了20年来邵阳市希望工程为整个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三个典型人物形象、四个不同层面的叙述,组成一幅流动的画面,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工程让梦想开花的过程。而纪实性的表现手法,也让我们看到了纪录语言的价值,很美,很动人。

  观照当下,反映生活。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张弛有度的章节,让小小的篇幅转化为有思想、有深度、有感动的无限可能。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据共青团邵阳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统计,短短几个月内,直接或间接引进的资金达700多万元。一股股爱的泉流,汇聚成一条希望的大河,让更多的梦想开花、结果。

  全力做好每一篇报道来实现自己的人文关怀,这是每个媒体人应有的立场。在新闻的路上,我们到底能走多远,能走多久,谁也不知道。我们所能知道的是,自己的每一步,都是迈向梦想的重要一步,不可或缺。作为电视人,当我们把一个命题作文做出新意,把一个指定任务做出精彩,我们的梦想也就此开花了。

  在这里,读懂邵阳;在这里,读懂希望。

  (作者单位:邵阳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编辑:肖清

编辑:刘加莉

协会简介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是全省性的广播电视行业组织,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和联系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业务主管单位为湖南广播电视台。

更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