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帖》是如何回国的


时间:2006-9-30 |来源:湖南卫视 

 

配音:中国最早的法帖
450万美金刷新中国书画最高价
实况:这不是一个价格的问题
配音:著名鉴定专家 汪庆正 解析国宝高价之谜
《艺术玩家》本周推出

[主持人1 ] 收藏、鉴赏、拍卖,玩点艺术,
识古、养眼、投资,做个玩家,欢迎走进《艺术玩家》,我是蔡博。
说到去年拍卖界最热闹的事件莫过于有关《出师颂》的真伪之辨、价格之争了。2003年7月,故宫博物院动用优先购买权从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以220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出师颂》,但是对它的真伪问题尤其是能否值这么多钱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其实啊,就在此前的3个月,上海市博物馆非常低调地从海外买回了被誉为“法帖之祖”的北宋祖刻《淳化阁帖》,所花费用达到了450万美金,大大超过《出师颂》和之前创下古代书画拍卖纪录的《研山铭》。在由《出师颂》引发的关于文物价值和价格的争论中,《淳化阁帖》不可避免地受到强烈关注。


[实况]上海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 汪庆正
为什么花450万美金买这个东西,他是中国法帖的祖宗,我还是抱着这么一个思想,一个中国文化史中间,法帖是在中国文化史中间很小的一枝,但是它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部分,那么这个一枝的东西,他的祖宗不在中国,你怎么说。


[解说]
汪庆正,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全程参与上海博物馆海外购回《淳化阁帖》工作。说到他与这部中国最早的法帖之间的缘分,还得要回到四十多年前。
1952年,从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的汪庆正进入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几年之后,师从徐森玉先生学习鉴定。徐森玉是我国著名文物鉴定家,金石学、版本目录学家。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他就在追踪《淳化阁帖》的踪迹。直到1971年离开人世,徐森玉先生都一直希望有朝一日国宝祖本能回归故里。这部牵动着师生两代人几十年情感的《淳化阁帖》究竟有什么样的吸引力呢?


[实况]上海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 汪庆正
这本帖叫《淳化阁帖》,因为是(北宋)淳化年间制的。这是中国最大的汇帖,这个是最早的一本,把所有人的字汇起来,那么大10卷,这是祖宗,那么以后就根据这个《淳化阁帖》翻刻,不断翻刻。
[解说]
所谓法帖,就是我国古代用来传承和介绍著名书法作品的印刷品。公元992年,也就是淳化三年,宋太宗命令把宫廷收藏的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家的墨迹,共108人420帖,经过双钩描摹后,镂刻在枣木板,再拓印装订成帖,这就是十卷本的《淳化阁帖》。宋太宗用以赏赐给身边的大臣。《淳化阁帖》的原版在公元1032年的皇宫火灾中全部焚毁,因此祖刻《淳化阁帖》拓本变得尤为珍贵。
[实况]汪庆正
那么有人现在写信给我,说你有四本,我有十本,这个翻刻翻刻翻刻,后来,这个10本多的是,多的是,但是你要祖刻的,我们现在弄来的三本是祖刻的拓本。《淳化阁帖》是法帖中的祖宗,而《淳化阁帖》里面最好的本子就这么四本。
[宣传片]
[主持人2]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汇帖,《淳化阁帖》共有十卷,而上海博物馆从海外购回的《淳化阁帖》是四卷。早在1996年,这四卷《淳化阁帖》就曾在故宫展出,当时它的所有者是美籍犹太人安思远。他是在1989年香港的一次艺术品拍卖会上,以30万美元拍得的。面对上海博物馆对《淳化阁帖》志在必得的决心,安思远最早的开价是1100万美元。后经多方努力,最终以45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不过也有人质疑,为什么花如此高价却只买回了全套《淳化阁帖》10卷中的四卷呢?
[实况]上海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 汪庆正
有人说要完整,你这个不全,这是外行话,哪里有全的,全世界可以肯定的是真的《淳化阁帖》的原刻的拓本就三卷,我们买回来是四卷,第四、六、七、八卷,这个里面第四卷、七、八卷是真正从祖刻拓下来的,第六卷已经是个翻刻本,我考证下来,它是北宋的翻刻本。你早就没有完整的,早就没有更好的,这就是最好的,全是最好的东西,它祖宗没有了,你要不要。
[解说]
在这四卷《淳化阁帖》中,除第四卷为历代名臣法书外,第六至第八卷全是摹刻王羲之书迹的专卷,共170帖。因此这三卷拓本保存了目前已经失传的王羲之书迹,是了解和研究王羲之书法艺术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时也是鉴定王字摹本真假的重要参照物。
[实况] 汪庆正
现在看到的都是儿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孙子的重孙,这种东西,那是你老祖宗只有三卷,当然要拿回。关键的关键就是说,我们要为老祖宗的东西,他留下来了,你能争取回来,我们下一代再下一代保留了祖宗一些精髓的东西。

[主持人3]王羲之的书迹在唐太宗时还有3000多帖,到了宋太祖时就只剩下100多帖,而《淳化阁帖》回归之前现存的王字法帖也只有20余帖。对于四卷《淳化阁帖》的回归,启功先生认为是解放以来回归文物中的一件大事。据说目前在海外,还有半卷《淳化阁帖》存世。对此上海博物馆一直在多方打探,如果确定是真品,也想把它一并收回来。
[宣传片]
[主持人4]除碑帖之外,身兼中国古陶瓷学会的会长的汪老先生对瓷器也是很有研究。这次《艺术玩家》来到上海博物馆,可要跟着您长长见识。说到博物馆的瓷器陈列,大多按纪年顺序进行展示。那在号称占据了中国文物“半壁江山”的上海博物馆,哪些瓷器最具代表性,哪一件才称得上是“镇馆之宝”呢?
[字幕] 青釉弦纹尊 商周
(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字幕]上海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 汪庆正
[实况]为什么说这件东西是上博的镇馆之宝呢,因为我们在历史上,能够举出真正早期的原始瓷器,而绝对完整,没有经过修补的,就是这么一件,它是商代的,最早的,没有经过修补的,那么这个东西当然不是上海出土的,它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出土很多,都破了,只有这一件是完整的,所以我们说,它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解说词]
在完整成熟瓷器出现之前,咱们中国有过一段原始瓷器阶段,看来这一件就是原始瓷器,已经和陶器大不相同。随着年代的推进,瓷器工艺的发展,出现了青瓷、黑釉瓷、白釉瓷。这些品种当中,上海博物馆一定也有不少精品。
[字幕]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唐代 公元618——907)
[字幕]上海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 汪庆正
[实况]这件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件东西,它是越窑,越窑在唐代的这么大的造型,烧的这么规范,那是很少的,这是越窑海棠式大碗中柬最大的一件,全世界最大的一件,那么我们说,中国的瓷器追求的美感就是一种玉的感觉,绝对不是玻璃的感觉,假如一件瓷器是透明的玻璃感觉,那不行,中国古代要求好的东西,不是透明的玻璃,而是一种玉的感觉,那么这种越窑烧到这个程度,它就是一种玉的感觉,特别大,小的很多,现在在最`近的墓葬里、沉船理由发现,但这么大的一件东西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解说词]
瓷器到了宋代进入繁荣阶段,形成了所谓: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早就听说上博的哥窑精品不少,咱也见识见识。
[字幕] 哥窑五足洗
(南宋 公元1127——1279)
[字幕]上海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 汪庆正
[实况]这个就是哥窑,这个哥窑的特点就是传世哥窑,它的特点,由两种开片,有黑的大开片,还有黄金色的小开片,所以我们的名称就是“金丝铁线”,金丝就是小的黄得开片,铁线就是黑的大的开片,那么象这样一种造型,这么一个器形的造型,哥窑那么大,在全世界也就这么一件,也就是说,这是我们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主持人5]和汪老先生一块在上海博物馆看瓷器,还真是不虚此行。因为这些宝贝要么是独一无二的精品,要么就是某某之最。在闲谈中,74岁的汪老还笑称,作为现任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他出差开会,看到身边都是50多岁的年轻人,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其实,在文博界,这姜还是老的辣,您亲身经历、亲自参与了这么多文博界的大事,真让咱们年轻人由衷地羡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