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首页 > 正文

说说专题纪录片那些事——兼评2019湖南广播电视奖电视新闻专题纪录片节目

发布于:2020-10-21 17:02 来源: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 字号:T | T

  每年一度,作为电视人,我们都要虔诚地奉献出能够代表我们这一年成就的大作,像老农期待收获,像李佳琦薇娅们盘点每天的进账。于是我们端坐、不敢苟且。作为评委,我们有幸被集中慰藉、熨烫、惊喜、点燃,也时常被惊讶、叹息、惹恼、甚至如遇到禾田里的稗子,空空如也的瘪谷一样遗憾连连。

  2019,湖南电视新闻专题纪录片大片巨大,小片鲜活;重点突出,呈现各异。无尽的遗憾也难免令人隐隐扼腕。

  那么,我们说在做新闻专题纪录片时在做什么?我们说在看新闻专题纪录片时在看什么?

  教科书告诉我们,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必须具备新闻性,这是新闻专题区别于社教类专题节目的主要特点,同时,与消息、系列报道等新闻报道题材面广泛不同,新闻专题节目的题材需要精选,具备开掘性,其三,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必须具备专题的特征。恰恰是这个专题性把人难住了。是题材的重要?开掘的独家?故事的有趣?表现手法的艺术性?什么是专题性真是见仁见智。

  不论新闻专题,还是社教专题,其基本归类是有别于新闻报道的深度观察社会的形式。而关于纪录片,部分分类显现着解说大于纪录的专题的影子,部分样式是靠真实纪录靠人物故事本身推进情节而非靠解说词跳跃式或者缩进式表现形式,而这种往往被媒体中人认知的纪录片本来应该具有的模样。

  分类有助于从业人员选择讲故事的方式,而对受众而言,分类的明确心理投射意义可能并不比故事本身更大,他们更需要结果作用于他们的大脑,补足他们对信息的吸取,给予他们充分的审美的需求,加强他们的判断和故事对他们的吸引程度,掌握信息、消遣、抑或成为谈资。这也是体裁分类的意义。

  2019收获颇丰。果实饱满,穗大粒足。它们代表本年度湖南电视专题记录片的整体水平。有的不乏中国电视专题的标杆之作。

  1,重点突出,国庆主题浓墨重彩

  2019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宣传大年,这一重大选题自然是所有主流媒体的重要题材。也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使命担当。省级台更以大片之势,题材重大、阵容强大、投资巨大,一领风骚。他们与时代息息相通,与人民深情厚意。

  湖南卫视、湖南经视联袂策划推出的音乐纪录片《时光的旋律》(第二季)为祖国歌唱,投资过千万,卡司阵容前所未有。16个一线歌手,通过拜访老一辈艺术家,探寻那些曾经广为流传的时代之歌时代之曲音乐背后的故事。于是人们记忆深处的那些经典《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和我的祖国》《浏阳河》等等经典名曲在一个个当红年轻歌手的演绎下,在背后故事的追寻中,焕发出时光的温度。相关影视资料、珍贵老物件、老照片的穿插,带领观众回溯历史,再现时代变迁,展放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辉煌。

  什么样的歌才是好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词作者陈晓光老师认为,一首好歌,它一定要经受两个检验,一个检验来自于人民大众,另一个检验就是时间。“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希望”,是中国这四十多年来不变的主旋律。《在希望的田野上》呈现了改革春风带来的蓬勃景象。为了演唱好《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经典,纪录片跟踪拍摄了青年歌唱家雷佳来到为中国田野充满希望注入历史能量的小岗村寻找灵感,拜会让中国碗装上中国粮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找到力量的过程,呈现了文艺创作不是“一个人的风花雪月”,人民歌唱家必得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人民,才是经典永存的秘诀。再唱经典,雷佳饱含深情,唱出所有奋斗者的憧憬、坚持和梦想。片子用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艺术创作者和演唱者与人民与土地的关系,呈现了“经典”不经受人民群众和时间的检验,没有经典的哲理。

  《我和我的祖国》是2019中国传唱度最高的歌曲,没有之一。而其歌词创作一样来自对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的触发。词作家张藜一直想为秦咏诚写好的曲谱填词,但憋了大半年也没有找到灵感。直到1984年中秋节,张藜因采风活动来到大庸县(今张家界)。当时他入住在大庸县(今张家界)南门口的招待所,农历八月十五清晨,张藜一早起来。推开房间窗户的一瞬间,被深深击中,他被张家界的绝美风景击中了,被祖国的大好河山击中了,迤逦的山峦雾霭叠嶂,潺潺的溪水倩碧清澈…“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脱口而出。江山如此多娇,怎能不为祖国高歌?张藜毫不费力,一气呵成,填完了这首词。张藜与张家界的一眼秋水,成就了这首传唱至今的经典之作。

  饱满的情感使张藜等不及回去打样,当即请大庸当地的歌唱家进行了视唱,这又是一段怎样的音乐佳话,是一个艺术家怎样离不开火热的现实创作经典的生动故事。片子还追寻了首唱者我国著名歌唱艺术家李谷一,她也表示,第一次听到《我和我的祖国》,就被歌名深深“抓”住了。不同时期演唱有不同时期的感受。歌里是憧憬,是希望,是祖国强大、人民幸福的自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还有什么比这些挖掘更感人?更动容?思维跳跃跨度大却线索分明,新闻故事挖掘与生动的演唱相结合,成为该片最大的特色。

  历史人物纪录片是纪录片的重要类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谁能绕开这个独一无二的名字:毛泽东?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金鹰纪实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之东方欲晓》,是与新中国成立极致的唱和呼应。也是该频道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之故园长歌》后对领袖毛泽东的再度咏歌。一代开国领袖的伟大、伟岸与温情、才情,一片毕现。它贴近时代,再现历史,每个细节每个画面都彰显同一个主题:“开国领袖毛泽东,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丰碑。”

  片子以《黄河东渡》《滹沱河畔》《赶考路上》《双清纪事》《日出东方》分别讲述毛泽东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的运筹帷幄;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的雄才伟略;筹建新中国等重要历史节点时毛泽东的故事……不忘初心,无愧使命,不负梦想,在创新党性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这个选题也不失其重大意义。

  《滹沱河畔》里叙及一个细节: “卫士李银桥记得,三大战役结束后,他发现毛泽东长出了第一根白头发。毛泽东这样回应:白了一根头发,胜了三大战役,值得!”而对毛泽东东渡黄河的船工薛国保、炮击英国“紫石英号”的目击者文春堂等年近百岁的历史目击证人的采访等等,都让这部鸿篇巨制更加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沛。而这正是一部优秀纪录片应该具备的品质: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历尽千难万苦去求真,彰显制作者的极度用心。

  湖南都市《我们站立的地方》之《佤生久:孤狼当新郎》,《可爱的中国》(一二季),频道深耕极致环境下的极致人物,追求极致饱满无憾的情感抒发,讲述边防战士们为国戍边的赤胆忠心和在极端环境下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

  浸泡在粪坑,模拟被俘半吊在空中,将头扎入水坑中,半夜被催泪瓦斯熏醒,在冰天雪地里赤膊进行雪浴训练等等,这些常人难以看到的训练却是边防战士,狙击手佤生久和他的战友的日常。演练时潜伏在零下21度雪地一动不动最长达18个小时。佤生久说:“保持一个动作很久,汗水和温度一结合它会结冰。结冰以后,袜子还有鞋会粘一块,脱的时候可能脱不下来。”那么是什么让他和战友能够坚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常年驻守?是对祖国的承诺,是对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誉的捍卫,对人民深情的爱啊!佤生久的母亲说:“我喜欢他们走出这个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摄制组拍下这些时,这个士兵的母亲是如此坚毅。她还对儿子说:“你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的大国家,一个是你自己的小家。我们大家小家一起过吧。”

  镜头的宏伟气势,祖国山河的壮美,细节因为开掘守候而获得,人物因真实而催人泪下。我们由衷感受到节目制作人员对全片的全情投入,和对戍边战士的深情讴歌。那些极致环境的真实纪录,也是摄制组全体成员对祖国人民对受众的深情厚义。

  市州台在宏大主题也有不俗表现。《陈树湘》(永州台)《功勋》(郴州市新闻综合频道),都承载着市州电视人对重大选题的责任使命担当。

  陈树湘,我党历史上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在1934年著名的湘江战役中,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临危受命,毅然率部队甘当红军的主力后卫队,掩护全军胜利渡江,最后弹尽粮绝,在道县被捕后断肠明志,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践行了自己“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他们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重要讲话都提到他的名字,讲述他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2019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12月18日,也是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英勇牺牲85周年纪念日。特殊的历史时刻,永州广播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陈树湘》,首发播出,满是对共和国英雄的讴歌。

  纪录片既跟随开国中将、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之子韩京京深入道县,追寻红色足迹,走进红色历史,感受红色情怀,传承红色基因。也以大量的、详实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陈树湘关键时刻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面对敌人宁死不屈的感人故事。彰显了陈树湘革命先辈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纪录片场面震撼,情节紧凑,真实感人,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和声情并茂的集中讲述,引起广大观众的强烈震撼和共鸣。对新时代,我们怎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共产党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个纪录片如果能够发掘一段有价值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就成功了一半。由郴州市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制作完成的大型纪录片《功勋》就是这样一个题材。它讲述了1955年郴县许家洞金银寨发现铀矿石,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干部、技术人员、工人被秘密调往许家洞,大家不畏艰苦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合格原料的故事。这实际上是无数中国普通劳动者、科技人员以及他们的配偶家属为新中国建设默默奉献,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故事。

  节目制作组本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深度挖掘和探寻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当我们看到那些为找铀矿一个个中毒牺牲了而留下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几十年都未改嫁的配偶家属群时,泪水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

  据了解,为使该纪录片达到最佳效果,郴州市广播电视台专资立项,用于影片的拍摄和制作。该片从5月开机,历时近5个月,拍摄地涉及长沙、北京等多地,摄制组先后采访了20多名相关人员,仅同期声即近12万字。拍摄时间之长、地域跨度之大、拍摄素材之多,对一个市级电视台来说都是一次艰难的挑战。

  难能可贵的是,播放仅仅半个月,《功勋》在广电郴州APP阅读量已达26000多次,今日头条12万多次,抖音28万多次。这对广大纪录片人来说也是最好的告慰。

  2,题材多样,文化纪录异军突起。

  本年度,各媒体除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这一重大题材全力以赴,其他题材门类丰富,尤其是文化题材异军突起,显示出相关媒体对重要题材的敏感和高超的驾驭能力,更显示作为主流媒体对文化传承的自觉担当。市州组捧出的社交类文化纪录片《甲骨春秋》(上下)(湖南教育电视台),《天地圣哲王船山》(衡阳新闻综合频道)尤为突出。湖南卫视《致敬,北极!穿越迷雾中国科技探秘北极》,湖南经视《荣耀的背后》(湖南扫黑除恶第一案(上下),湖南都市《2019环塔征途》,湖南金鹰纪实的《在线》《澳门食光》,长沙台的《美食中国之烟火街巷长沙味》,湘西州台《竹山 乡居》都各自展放了其题材开掘,故事讲述,镜头呈现的魅力。或沉重,或轻盈,带给观众不同的艺术感受。

  “(解说)北京国子监,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曾经是元、明、清三代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120年前,公元1899年的一天,一名古董商来到这里,给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送来了一些品相完整、并有刻划符号的龟甲残片”。这是《甲骨春秋》的开篇,片子一开始就把人们带到120年前的一个特殊场景,把观众紧紧吸引住了。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甲骨文是中国灿烂文明的瑰宝,甲骨文当初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它作为新发现的重要证据,向世界证明了殷商历史的存在,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然而,人们常常提到它,除了那些专业学者,一般普通群众对这一灿烂文明的来由,意义,价值知之甚少,很少去系统了解,湖南教育台的《甲骨春秋》本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以传奇、解密的方式,还原了一个世纪前的考古发现,和一个世纪以来,围绕甲骨文字给中国文字变迁带来的巨大影响。

  片子从“甲骨发现120周年,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120周年”的角度认知甲骨文,自然使得这部有关文字风云的记录变得更加有价值有意义。

  创作者调动一切方法,把一个容易枯燥的文化题材,做得步步悬念、紧扣人心。片子让观众熟知了甲骨学中那些大学者的名字:第一个鉴定殷墟甲骨上的文字的商代古文字的王懿荣;首先著录甲骨文,将他公布于众的刘鹗;写作《契文举例》,对甲骨文做全面研究的清末大经学家孙诒让;第一个编写甲骨学史上第一部字汇书《簠室殷契类纂》的天津人王襄;和考释出甲骨文约500字,开创了甲骨学的新时代罗振玉。他们的一一出场,展现了中国学人具有高度历史自觉、文化自觉的优秀传统。同时,纪录片用一个个短小的故事,显示出今天使用的汉字,是早期汉字从甲骨文以来一步一步传承而来的在世界文字体系中的独一无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电视艺术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用自己的方式去担当,去发现,去推动。

  同样,今天很多人会问“王船山,他是谁? ”衡阳电视台用一部大型纪录片《天地圣哲王船山》回答了这个问题。

  王船山(1619-1692),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因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也被称为“船山先生”。他“当过官、打过仗、吃过苦、逃过难”,在明清交替、天崩地裂的特殊历史时刻,遭逢国变的王船山怀揣满腔复国热忱,举兵起义,四处奔走。逆境之下,他依然孤独抗争且自由思考。他集百家,融古今,建立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纪录片《天地圣哲王船山》以王船山的一生经历为主线,沿着王船山的足迹前行,围绕忠孝家风、寻梦之路、匹夫之责、返本开新、薪尽火传、民族脊梁六大方面阐释船山先生艰苦卓绝、跌宕起伏的人生及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019年是衡阳籍思想家、哲学家王船山诞辰400周年,《天地圣哲王船山》其实是一场穿越400年的心灵对话。片子大量运用航拍、延时、移动延时等新技术、新方法,通过电视语言,将高深难懂的船山思想通俗化,让社会大众对王船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精髓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也是一个地方市台对发掘本地重要文化的自觉承担。

  美食纪录片是这几年纪录片微视频爆发的重要题材。或许食为天,接地气,往往美食题材极易受到追捧。本次各台选送的美食纪录片长沙台的《美食中国之烟火街巷长沙味》、湖南金鹰纪实的《澳门食光》,都展现当下中国美食纪录片的一致特点:地域特色浓厚,画面颜值高,镜头讲究,引起人的无限食欲。

  在一众大片中,湖南经视《荣耀的背后》(湖南扫黑除恶第一案(上下),是近几年少有的新闻题材。令人震撼。大量一手采访,还原恶,更展示了党和人民除恶的力量跟决心。

  3,鲜活抓取,故事呈现不拘一格

  重要题材的抓取和获得是衡量一个专题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在受众手中掌握的终端越来越多,信息获取越来越碎片化,受众的口味和审美日新月异的今天,题材的鲜活,作品的艺术呈现和视觉高颜值不可或缺地成为吸引观众的秘密。金鹰纪实的《在线》深谙此道,独具一格。无论是题材人物的选取,还是剪辑铺陈的方法,都显示出专业纪录片频道的制作水准。

  由金鹰纪实卫视原创打造的八集系列纪录片《在线》登陆湖南卫视《我的纪录片》栏目,以青春之眼聚焦新时代新青年,以平凡之心互联不凡追求与梦想。纪录片以当下90后普通人作为故事主角,从他们在平凡生活中不忘初心,在线追梦作为切入口,记录他们真实生活状态,从中感受到梦想上扬的力量和情感。于是,号称湘西最甜美的高速收费员, 90后民工“搬砖小伟”,用100块钱建造球场,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足球之门的瓷砖店老板,致力于为聋哑人大官司的公益手语律师等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年轻人来到我们面前。

  文似看山不喜平。怎样打破常规,把普通人物的叙事变得丰富,具有质感?非虚构的真实生活,怎样选择人物和表现人物?《在线》的平行交叉剪辑蒙太奇运用,让故事的推动层次丰富,内容厚实,形象丰满。

  《爱在山海间》(1-2集),两位故事主人公。一位是山城重庆的摄影策划师——陆妙婷(妙妙)。2016年,一组环卫工人、清洁阿姨、民工阿姨等等一系列人物的反差照片爆红网络。而陆妙婷正是这次活动的策划者。陆妙婷想要一直为那群一辈子没有机会走进影楼,甚至未来也没有想过能够拍上一组合影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节目中记录了她和团队的几组拍摄活动:为患阿兹海默症的老年夫妇拍婚纱照;为一位视力障碍的90后女孩拍与父母的全家福的合影,为留守儿童拍人生第一张照片……妙妙和团队带给客人的不仅是照片,而是爱的认知和抵达。

  另一位主人公是海村福建霞浦一个叫陈龙强的年轻人。 他虽然只是镇上一个五金店的小老板,但是对足球的热爱让他有了新的身份——足球教练,他组织镇上一群喜欢足球的孩子们踢足球。没有足球场,他们就在海边沙滩上画出边界,用水管支起球门,没有钱去参加球赛,就找哥们儿借钱去。在海边,他们忘却了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焦虑,活成了他们梦想中的球员。

  两个相距1800公里的年轻人截然不同的故事怎样毫不违和地出现在一集里?编导们煞费苦心,为每一组人物找到了他们的共同点和交叉剪辑点。妙妙和陈龙强的共通点是公益,因为公益他们的日常变得诗意,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同时,帮助了更多的人,爱让他们穿越了山海,到达心灵的彼岸。

  而交叉剪辑点,则在妙妙的故事以每个拍摄活动划分,而陈龙强的故事则以他和队员们冲破各种困难最后参加了市里的小学足球赛为时间轴线,一个拍摄活动接着一个克服困难的段落来组接全篇。两个人物,在两者结合中,情感和故事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在第一手题材资源越来越稀罕的当下,借助技术让艺术插上翅膀,应该成为专题、纪录片编导的必修课。《在线》每集虽然由不同的编导操刀,但是仍能确保每集产出的较高水平,不能不说与节目整体策划到位,有强大的编辑思想分不开。

  《路过零点》《新鲜》创意非凡,题材轻盈,也显示了年轻团队对纪录片的态度。

  本年度地市新闻专题有可圈可点之片,《我市出租车行业改革在全国率先破冰》(长沙台政法频道),祁东县融媒体中心的《守护》,《初心映照野鸡坡坪》,邵阳县融媒体中心的《光芒》等两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稍显遗憾的是这一品种的整体水平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新闻专题如何有新闻而去新闻化,如何避免千篇一律和成为一个加长版报道?艺术呈现如何保持专题的腔调和味道?都值得我们探寻。

  (作者吕雁系湖南广播电视台宣传管理部副部长、高级编辑)

编辑:徐攀亚

协会简介

湖南省广播电视协会是全省性的广播电视行业组织,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和联系广播电视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业务主管单位为湖南广播电视台。

更多介绍